top of page

109-1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Week 8

作家相片: jicosocialdesignjicosocialdesign

已更新:2021年6月28日

資料整合與分析


作者:黃采媛台科大設計大四



訪談結束後的自我沈澱


訪談已將漸漸進入尾聲,玉華老師發下訪談情緒表,讓同學們察覺在訪談前、中、後自身的情緒變化,同時也透過回顧訪談過程來認知到自己的優勢與可以再加強之處,也從中審視自我是否有在實務經驗中學到實用的技巧與方法,以及在進行社計研究過程中可以抱持和調整的心態。「累積真正關心的議題,每個人不是死的資料,而是活生生的生命。」身為社會設計研究團隊的一員,玉華老師提醒同學們也別忘了將自己融入到社群和場域中,用同理來關心議題。


整理資料前的準備與說明


下一階段以IDEO的 Embrace Ambiguity 的影片拉開序幕,團隊成員們對於專案的方向各自可能開始有模糊的方向,而我們就要擁抱這份模糊來進一步探索解決方法的不同可能性。而過去文獻閱讀、活動講座以及訪談回饋已經累積了不少的資料,因此接下來就要將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分析,試圖歸納出議題底下不同聲音的共同需求。

班上有設計系背景的同學,也有社會系專長的學生,過去曾經使用過KJ法(親和圖法)或是社研法編碼的方式來找到洞見,而在本堂「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中,玉華老師導入「資料、分類、矛盾、洞見」的流程方法來協助團隊完成資料分析。


整理資料與發現洞見


首先是資料下載的階段,大家分工將訪談資料以「引用句、觀察、故事/經驗、提問」的方式紀錄在一張張便條紙上,為了讓資料更貼近每一位受訪者,玉華老師說明若受訪者的原話跟觀察詮釋都在闡述同一件事實時,則以引用句為主。同時老師與助教也同步將文獻閱讀與活動講座的印出,一併和訪談資料貼在白板上方便後續的整理分析。


資料下載完後,來到燒腦的分類環節。在資料海中,我們需要從各個資料中找到關聯,當發現三個資料都有共同的關聯性時,就可以將資料群組並為這個群組類別命名。因為要盡可能地挖掘出不同面向的可能性,因此除了類別的命名需要清晰以外,當發現一類有超過十個資料或存在兩個概念,則代表這個大類別還需要再拆分更細節的小群組。


課程結束前,團隊成員們共同協作,針對資源、制度、親師需求等不同面向,總共整理出共54項初步分類,同時玉華老師也鼓勵大家目前專案的進度和方向都在軌道上,也期許大家抱著熱忱迎接下週的到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