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孕產旅程的行動手冊》測試設計
集結200餘位議題關係人的洞察,設計出一套友善孕產家庭的多元知識與實用手冊,推動台灣孕產支持環境革新。
背景介紹
合作夥伴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臺大韌性社會研究中心
服務內容
#解決方案測試, #解決方案設計
時間
2023/6-2024/8
台灣孕產支持體系長期以醫療視角為主,忽略了產家心理、社會及伴侶角色的需求。國健署媽媽手冊主要聚焦於醫療檢測與基本衛教,無法全面承接孕產旅程的多元經驗與選擇。此專案延續2022年前期研究(110-2學期台大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之洞察,運用社會設計工具,探索並補足現有資源之不足,為孕產家庭提供更完整的支持與準備指引,透過行動,實現產家孕期健康與生活品質的平衡。
組織挑戰與合作目標
我們該如何從孕產家庭需求出發,結合多方資源、設計貼近生活的支持工具,改善孕產旅程體驗?
在前期議題探究中,我們與生動盟發現:傳統資源常忽視孕產家庭的多元需求──從心理支持、伴侶角色培力,到生產選擇自主性和產後知識。針對孕產旅程中普遍存在的情緒壓力、知識斷層和線性思維限制,我們致力打造超越醫療框架的全面性支持系統。本設計透過真實故事、互動指引和全方位知識分享,提升家庭在懷孕期間的生產與產後準備能力,填補醫療資源難以觸及的情感與社會需求。
成果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本次合作帶來最重要的改變
推動孕產議題進入更廣泛的社會討論,建立多元視角支持框架。
擴大生動盟服務與互動族群:從原本以溫柔生產產家為主,到所有懷孕期間的家庭。
與200餘位產家、專家及實務工作者共創,累積足量真實故事與專業建議。
將手冊設計進化為互動性工具,促進伴侶共同參與孕產旅程的計畫與行動準備。
社計歷程

專案啟動前
需求調查:深入了解孕產家庭面臨的需求與挑戰,進行深度訪談並收集反映台灣多元孕產族群經驗的資料。
專業諮詢:邀請跨領域專家(如助產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婦產科醫師、護理師、孕產研究之社會學者等)參與,提供現有資源不足的洞見,並分享孕產支持的實務見解。
社群共創:整理分析台灣孕產家庭需求被系統漏接之處,並有孕產經驗的婦女、伴侶以及相關工作者,參與腦力激盪與方案測試交流活動。
設計框架確認:根據前期需求調查成果,與生動盟核心團隊明確界定手冊的核心價值與設計方向,確保能補足現行國家版媽媽手冊之缺口。規劃社會設計導入於手冊製作之期程,並規劃與生動盟夥伴之分工策略。
專案執行內容
回應洞見的手冊設計特色:
1- 孕婦與陪產者「兩人」共讀、共筆。
2- 彈性自主的閱讀與互動節奏。
3- 懷孕、生產、產後所需準備,一次看!
4- 專家審定與使用者回饋、共創。
試閱測試與共創活動:完成初版手冊後,進行一對一試閱訪談與共創討論活動,邀請孕產經驗者、伴侶、助產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婦產科醫師等進行內容試讀與互動頁面測試,實際觀察使用狀況並蒐集具體建議以進行修正。
手冊內容的迭代修正:根據試閱所獲之回饋,視情況補足更完備的內容。例如:心理師專文、伴侶故事文、骨盆圖示繪製,以及持續優化的互動頁面內容與指引等。
最終定稿與群眾募資協力:整合所有回饋與調整建議,完成定稿並正式推出,透過募資與社群分享,廣泛傳遞手冊的核心價值與影響力。
專案結案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