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jicosocialdesign

[孕期支持] 實作專案中,我們對懷孕經驗者與伴侶多了哪些認識?

已更新:2022年12月14日

[110-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課程 課程回顧 >> 議題探索篇]


文|劉書宇


玉華老師的社會設計專案實作開課至今已是第三個學期,本學期的主題聚焦於孕產議題。身為對孕產完全沒有經驗的我,修課前猶豫再三,深恐自己對這個議題不會產生共鳴,而影響到自己對於課堂投入的意願程度。最後,其實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加入課程,展開了對於孕產議題探索的漫漫長路。


這學期課程與長期耕耘孕產議題的組織——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生動盟)合作。除此之外也有許多專家進班,從他們的專業視角與我們分享關於孕產議題的知識,例如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的教授從人文觀點闡述孕產議題的歷史變遷、婦產科醫師就他第一手的服務經驗分享他對於孕產一事的看法,也邀請到台北市衛生局代表、助產師等等,來與我們分享他們在不同崗位上的努力與觀察。


相較於傳統的醫療生產,課程中引介的專家人士,對於「生產方法」普遍推崇溫柔生產。我分配到的受訪者中,其中一位是專業的醫療從業人員。他自己作為伴侶的角色,在跟妻子討論生產方式時,面臨諸多掙扎。由於他受的醫學教育讓他對傳統生產方式強調的安全至上、快速效率充滿認同,與此同時,為了充分瞭解妻子孕產的可能性,他也研究了很多關於溫柔生產的資訊。溫柔生產給與孕婦較大的自主性、尊重孕婦的個人意志,然而缺乏醫療人員主導控制場面,相對之下發生意外時可能導致難以挽回的結果。當受訪者服務的醫院萬事俱備,同僚友人紛紛表示保證給予其妻最好的孕產支持,受訪者心中糾纏許久,最後從心而擇一條不受既定生活圈認同的生產方式——溫柔生產。


受訪者對於溫柔生產的體驗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然而他也表示,若今天生產過程中真的不幸出了意外,他態度也會轉向反方立場。同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應對那些當初極力勸阻他採取溫柔生產的同事們。溫柔生產讓受訪者雖然身處伴侶的位置,但對孕產過程的參與,相較傳統生產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參與。



另外,針對同性伴侶的孕產議題,在專案過程中,也讓我收穫頗豐。雖然同婚法已於幾年前通過,但對於同性伴侶的孕產保障,卻遲遲未見法條白紙黑字明文列出。這對於有意生養小孩的同性伴侶而言,往往得另循管道求子。不論是向朋友借精自行滴精生子或是耗費大把時間精力飛至國外作試管嬰兒,這種有別於我既有認知的擁有孩子的方式,都讓我有超乎想像的震撼。


就我採訪到的同性伴侶而言,其在擁有小孩前基本上都已經過長期的考慮,也因為求子不易,同性伴侶對於生養小孩一事更能夠接受小孩帶來的不便、願意犧牲付出自我去成全小孩。一切得來不易所以加倍珍惜。我某部分其實覺得,同性伴侶往往縝密詳細地衡量利弊後,才去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孩,相較輕而易舉就能擁有自己小孩的異性伴侶,同性伴侶平均來說或許會是更適任的家長。


藉由大量的訪談,學生可以很快地了解到自己未曾經歷過的孕產議題。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塑了自己對孕產的想法。相信在就學時期就曾思考過孕產議題的我們,未來的某一天,若真有機會為人父母,一定一定可以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敬請參閱,並歡迎來信回饋、指教:ntu.soc5016@gmail.com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