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會性農業」由不同領域的視角出發,尋找共融身心障礙者就業之農業環境的可能

作家相片: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112-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工作週記 >> Week3]


文|圖資五 李奕芸

圖|李奕芸


「重溫默契」

        時隔一週再次來到教室,同學們陸陸續續抵達,這次的教室裡多了許多位不是同學的夥伴,原來是本次邀請來議題小論壇的講者們。

 

        在論壇開始前,老師讓同學們圍到桌前,隨機抽取一張提問卡片問一位同學,卡片的內容都是關於自己的問題,或能讓彼此之間更加熟悉、培養默契。


社會性農業_wk3 團隊默契



「議題小論壇:由不同領域的視角出發,尋找共融身心障礙者就業之農業環境的可能」

 

        本次的議題小論壇,邀請到了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玠廷 副主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台灣障礙研究學會 周怡君理事長,以及台灣社會農業學會 蔡縈綸 理事長和大家分享在他們專業領域內如何看待身心障礙者就業和社會性農業的議題。


 

        講者們分別由農業發展簡史、身心障礙的數個討論模式和社會性農業切入,帶領大家思考不同行動者的需求,一層層地遞進到身心障礙者至農業環境就業的議題。除了帶出講者各自的關懷之外,也試圖回應對方提出的問題,尋找關懷之間的平衡。



「分桌咖啡館:觀點交換」

 


社會性農業_wk3 周怡君教授

        此一階段有別於小論壇純分享的性質,讓學生與講者們以分桌輪替的方式,用便利貼、整理表,分別與玠廷副主任、怡君理事長和蔡縈綸理事長一同討論現今身心障礙者就業、社會性農業的需求考量、發展可能,以及在國內外可以參考的案例。

由討論過程中,可以感受到講者與同學皆非常投入其中,努力地在時間內分享看法,激盪出更多、更特別的點子。



社會性農業_wk3 小論壇討論




        接著,討論進入到下一階段,改讓同學們向講者們分享上週分組整理的針對身心障礙者共榮社會性農業的「歷史分析」以及「層次分析」,並且一同討論可能忽略掉的面向,收獲許多回饋。


社會性農業_wk3 層次分析組


        今日課程讓同學們收獲許多建議,也激發出新想法,或可作為日後參考。因此,老師讓大家分別回去整理分桌討論的收穫,待下週再次複習。




 

更多的小論壇側記(by 台灣社會農業學會


台大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 議題小論壇

議題小論壇,我們邀請到三位分享者從 農業政策、社會福利、國外社會性農業的實踐

三個面向和我們分享

▋看見農業生產以外的可能性-一個以人為本的政策研究視角

分享者:陳玠廷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農業政策從民國 34 年的充裕軍糈民食,一直到近期的邁向三生事業: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環境生態兼籌並顧,從中可以看見當代農業發展的四大結構性議題:人口變化、環境變遷、農業現代化、市場經濟全球化,除了簡報內容很詳盡的分享台灣農業政策的發展,最後也提出兩個社會性農業裡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➊ 當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村發展,進到以生活為主的鄉村發展,我們需要怎樣的人力資源?

➋ 過去被視為農業/農村的他者,也開始被視為潛在的夥伴關係,這些人需要怎樣的支持系統?

▋身心障礙者、就業與共融:社會學及社福視野

分享者:周怡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台灣障礙研究學會 理事長

隨著醫療、社會與權利模式的演變,不同時代發展的模式對障礙的認知、處遇方式與為障礙者定義的需求都不同,醫療模式過度把障礙醫療化、個體化,忽視社會健全主義對障礙者所造成的障礙,然而認為是社會造成障礙的社會模式,卻衍伸出過度簡化、強調社會結構的角色而忽視個體障礙差異的問題,這也讓我們對於障礙者有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層級的問題意識。

▋社會性農業-開啟農業與社會的新想像

分享者:蔡縈綸 台灣社會農業學會理事長

社會性農業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學會要跟大家一起探索的問題,從不同專業看社會性農業會包含不同的元素與主體,縈綸也透過歐美與日本的參與單位和三個發展模式,以及社會服務與農林漁牧兩大領域的需求與資源、被納入的族群等,開啟大家對社會性農業較具體的想像。

推廣並落實社會性農業並不是極端的要所有身心障礙者都進入農業就業,還是因每個人的障礙程度、興趣與選擇等而異,我們期待的是農業可以成為特殊需求族群的就業選擇之一,如果農業能準備好自己、成為適合的包容性就業環境,而特殊需求族群也能準備好自己、成為可用的農事人才,共融共好的農業(農村)發展才能永續。



社會性農業_wk3 大合照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