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工作週記 >> Week9]
文|地理五 林家漢
圖|社會四 蔡雨靜
Check-in 心情曲線:永續時尚 and me
Jade 一開始請大家回顧大家從開學的時候,或是選這堂課的時候開始,回顧這學期到現在的心情,以及自己與永續時尚這個主題間的關係,每個轉折可以用文字或表情符號來描述,縱軸愈往上代表心情愈正向,愈往下則代表愈負向。
第一位同學分享他一開始期待但又不確定這堂課會發生什麼事情,因此心情曲線在中間,之後開始在準備訪綱與讀資料的時候,感覺離這個議題還很遠,所以心情比較低,在之後進入實際訪談與觀察的探索步驟時,因為可以實際了解到使用者跟衣物互動的想法,所以心情往上一點,而在整合分析的時候,因為資料很多很複雜,加上目標很模糊,不知道接下來會往哪裡去,所以又下來一點,現在進入下一個步驟後,心情又回來了一點。第二個同學分享他因為一開始經歷一番波折才修到這堂課,所以在比較低的位置,後來在權力反思的部分,因為自己之前沒有接觸過,所以覺得很有趣,之後又往下降是因為各種工具太混亂,不知道每個工具可以帶給專案什麼幫助,會讓自己迷失在工具中。第三個同學則是在訪談時心情降到谷底,因為自己同時有接其他訪談,所以感覺自己好像變成訪談機器人。
議題mapping follow-up
Jade 之後讓歷史組與資源組的同學,分享過去幾周整理議題背景資料 mapping 的發現。Jade 提醒這次分享要模仿期中分享會的流程,大概五分鐘的時間,聆聽的夥伴是對於永續時尚了解度最低是零的人,讓這些來參與活動的人,能夠與我們同步,了解議題的背景,讓他們可以一起參與到下半場的發想。當然可能也有對於永續時尚了解度很高的人,像是若華組長,那我們就是看看他有沒有看到其他不同的東西。
Jade 請同學在另一組分享時,用便利貼給對方建議,綠色是代表這個點是很棒的,紅色是具體的建議,藍色的是想要問的,或是代表聽眾可能的疑問。
歷史組
歷史組的同學將永續時尚的歷史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0年代,是讓永續時尚在1990年代可以發展的背景,包括嬉皮文化還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而1990年代永續時尚的發展,是因為聯合國對於永續發展的倡議,以及對於勞工權益、公平貿易等意識的崛起所導致,在2000年之後,因為永續時尚的論述、出版物、時裝秀與政策等大量的出現,讓永續時尚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到了最近,由於聯合國對於永續時尚的倡議,以及歐盟美國對於永續時尚的政策,讓永續時尚進入制度化的時期。
歷史組的同學接著介紹各階段的發展。首先在1970年代,嬉皮文化帶來的反戰與反主流商業的概念,引發第一波永續時尚的運動,環保意識的抬頭,來自於《寂靜的春天》這本書,而設計界的反思,則首先出現在《為真實世界而設計》這本書,但這部分的反思只停留在工業設計上,服裝界或是時尚界對於永續時尚的反思,要等到1990年代才出現。1990年代,永續時尚進入主流的重點,在於聯合國的倡議,例如:1987年聯合國 Our Common Future 定義永續發展,以及1992年里約高峰會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而1989年 Clean Clothes Campaign 以及世界公平貿易組織的建立,也帶起服裝產業對於供應鏈勞工權益以及公平貿易的重視。永續發展經過聯合國的倡議,加上勞工權益以及公平貿易的意識崛起,大量的國際NGO成立,並推動關於永續時尚的相關認證標章,讓紡織業的原料與供應鏈製程,逐漸朝向環境與勞工友善的方向去調整,而在這時候,這些理念加上前面的嬉皮文化與工業設計的反思,讓藝術界與時尚界也開始重視永續時尚,永續時尚的品牌,以及相關雜誌的報導,也開始出現,引起第二波永續時尚的運動。
接著在2000年代,永續時尚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首先是永續時尚的論述在這時期大量出現,最著名的就是2007年 Fletcher 所提出的慢時尚,而道德時尚與生態時尚的論述也在此時期出現。第二個是永續時尚相關的學術研究、教科書與出版物,也從2008年開始大量出現。第三,2001年在巴黎開始的道德時尚秀,以及2006年倫敦時裝周開始的 Esthetica 專題活動,永續時尚開始正式進入時尚界主流。第四,此時期永續時尚相關政策也開始出現,最主要的行動者是歐盟,於2007年提出環境友善設計的準則,而英國則提出關於永續衣物行動的政策。最後,快時尚產業界開始大規模參與永續時尚,是因為2013年孟加拉的 Rana Plaza 事件,隔年NGO組織 Fashion Revolution 成立,對於快時尚產業有更嚴格的倡議與監督,進一步推動快時尚界的永續時尚進程。
最後,近期永續時尚制度化的重要政策。首先,其背景同樣是永續發展的政策,兩個最重要背景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希望減碳減緩全球暖化,以及17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提出,這兩項聯合國的綱領,讓之後永續時尚更多制度化政策的出現。最重要的幾個政策,首先是聯合國的《時尚憲章》(Fashion Industry Charter for Climate Action),有100多個品牌與供應商的簽署,根據巴黎氣候協定制定減碳目標;接著是聯合國永續時尚聯盟(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Fashion),希望就SDGs的項目,來協助廠商與政府。在歐盟的部分,第一個是2020年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畫(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的部分,在紡織業的部分,有包括生態設計、環境友善材料以及解決化學品污染的部分;第二個是2022年 EU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and Circular Textiles,引入強制生態設計要求,可能是會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政策;第三個是今年歐盟提出的 Common Criteria against Greenwashing and Misleading Environmental Claims,針對商品的環保規章有更嚴格的規範。最後是美國的部分,紐約州目前有提出 Fashion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Accountability Act(還在議會審理中)。
接下來,歷史組的同學報告有關台灣永續時尚發展的部分,台灣早期是由外國快時尚企業率先發起回收舊衣的計畫,直到2018年才有政府主導的紡織實驗室,邀請紡織企業界共同思考永續發展的目標,在2019年政府提出《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但當中並沒有具體提及衣物相關的永續政策,直到2021年台北時裝周出現以永續時尚為主題的活動,到了2023年政府頒布《臺灣 2050 淨零轉型》,其與永續時尚內容相關的部分,包括:推廣環境友善材質之衣物及日常用品、推廣節能衣著、推廣碳標籤標示低碳產品等。
針對歷史組的報告,Jade 希望大家回想,剛剛講到十年之前,2013年大家自己在幹嘛,2015年SDGs提出的時候,八年前自己在幹嘛,這些可能是自己過去在生活中有接觸過的部分,因此在做社會設計時,重要的是這些歷史與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有什麼連結。
資源組
資源組的同學將自己的報告分成三個部分:資源地圖的整理脈絡與方式、資源地圖整理的結果以及 Top5 Takeaways。第一個是整理方式,分成四個步驟,首先是將不同衣物循環行動分成五大項(增添、使用、淘汰、降級回收利用、永續行動資訊分享),並依照五個行動項目將資源分類成二手物交流買賣社群、認識的人、環保材質或永續概念再製(國內與國外);接著每一類別再依照資源的層級,區分成組織、關係或是個人的層級,再做一次分類;再來說明資源中不同層級的組織及群體如何對個人造成影響;之後判斷這些資源的易接觸程度、永續循環成效,及和專案團隊合作的可行性這三個指標,所謂的易接觸程度,指的是對於一般台灣使用者的接觸程度,區分高中低三個層級,「高」指的是不用付出特別努力就容易在生活中獲得,例如:舊衣回收箱、「中」則是付出一定努力程度就可以接觸到、「低」則是生活中難接觸到或是付出努力也不一定能接觸到,合作可能性指的是對「專案團隊」的容易合作程度,同樣區分高中低三個層級,評估方式是:「專案團隊」是否有認識資源裡的任何對象、是否能夠明確想像合作的可能性、可以如何提出合作邀請或互惠,最後是永續循環成效,以衣物是否有確實被循環利用為基準,同樣區分高中低三個層級並下定義:「高」一定程度能夠確保衣物被再利用的行動、「中」有助於衣物再被利用但不一定會被執行、「低」可能造成反效果,可能造成環境污染。
資源組同學整理了 Top5 Takeaways:第一,專案團隊可能可以優先嘗試發展關係類型資源,因為對衣物使用者的「易接觸程度」及「永續循環程度(衣物被妥善處理)」,這兩個指標都相較是高的,同時,專案團隊也容易接觸、合作可行性高;第二,在衣物循環行動中,有不同的資源裡面會有不同的人,會因為不同的目的,而影響到他們的易接觸程度跟永續循環成效;第三,二手衣物再造、紡織相關協會,雖然對一般使用者的接觸程度很低,但只要一接觸了,永續循環程度就很高,所以只要讓使用者接觸到,就可以蠻有效的提高永續循環成效;第四,有些易接觸程度高但成效低的資源,推測反而會造成永續循環的反效果,例如:舊衣回收箱,因為會認為自己已經做了永續循環行動,對永續行動的認識只停在舊衣回收箱,而忽略對其他行動的認識、再做其他永續循環行動;最後,對於衣物使用者來說「易接觸程度」會受是否有「參與衣物循環的意識」影響,如果我們去提高參與衣物循環的意識之後,衣物使用者接觸各式資源、資源的門檻都會隨之降低,易接觸程度也會提高。
Jade 回饋「易接觸程度」這個詞,背後可能還有一些東西,導致他們易接觸,例如:普及程度等,可以計算的數量或是影響人數等,因此,可以嘗試找到更中性的詞彙來描述,或是進一步描述易接觸程度是由什麼項目組成,或是受訪者有提到什麼程度,因為畢竟我們是個質化研究。
Jade 指出接下來的歷史組與資源組,將會由期中分工的人來負責接手,現在的歷史組與資源組,可以算是完成階段性的工作。
Persona
Jade 說 Persona 的報告組,可以想像我們是獵人頭公司或是 HR 的簡報,我們這個人要怎麼介紹他,那其他在台下的人,就用大家來找碴的方式,檢視這個人的資料合不合理,留意這個人的特質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像是他的經濟條件、個性與穿衣選擇與風格是否符合,特別是注意他的目標與挫折煩惱,是否符合他的人物設定,然後這個人要在真實世界上可以存活下來,這個世界上要應該有人長得像他,而不是只存在於永續時尚的宇宙當中。大家可以回想一夏過去的受訪者,身邊的人,或是閱讀的文章,有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然後可以補充上來。
Jade 請同學在另一組分享時,用便利貼給對方建議,綠色是代表這個點是很棒的,紅色是具體的建議,藍色的是想要問的。
第一組同學的 Persona A 是個28歲的行銷人員,比較喜歡穿日系休閒淑女風,衣櫃狀態是會滿到有衣服放不進衣櫃裡,永續循環意識度是80%,婚姻與家庭狀況是住家裡,未婚但有穩定交往對象。他的特質是蠻知道的穿衣風格,是有品味的,他的社交關係緊密,且樂意使用品質好的二手衣。他會將自己不適合的衣物給體型相似、風格相似的人,就像下面這句 quote 所說的:「我不太會有不適合的衣服留在家裡的狀況,除了丟給媽媽,我有個朋友身形跟我差不多,他是日系運動風,我是日系淑女風,所以我們可能會互換衣服嘗試!」他常用的雨衣務有關的資源,是會與家人和朋友交換衣物,會去像 GU 或是 UNIQLO 這種日系的店,或是日系的古著店去買衣服。他對衣物互動的期待是隨時有新的衣服可以穿,衣櫃裡都是適合自己風格的衣物,也會希望即使是自己不適合的衣物,也能被妥善利用,到適合的人手上。他不會想要主動整理衣物,因為覺得很麻煩,但如果有閒衣服,收進去花費的精力,大於自己的喜歡,就會把衣服處理掉。他支持衣物循環行動的態度,是支持但限於日常生活中能方便做到的程度,不會特別去像是到網路平台去參加之類的。
Jade 回饋這種很有自己穿衣風格的人,通常會有一些學習歷程,例如:可能會因為搬家或是轉換過身分,而整理收納過自己的衣服,比較不會天生就這樣,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的訪談對象或是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案例或經驗。
第二組的 Persona B 是一位35歲的上班族,上班時穿襯衫打領帶,平常則是穿深色、耐髒、材質舒適、有品牌的運動服,他的衣櫃狀態是有按照季節分短袖、長袖,有一定的排序,但是夏天衣服較多沒有分類和整理,他的永續循環意識度是60%,他雖然內心支持理念,但因為付諸行動可能會有些負擔,會不方便,所以比較少主動的行動,現在是單身未婚。那他的特質是務實的、重視效率的、有條理的。促進衣物永續的個人努力是,他會將舊衣物投入H&M的舊衣回收箱,因為H&M是比較大的品牌,所以會比較安心一點,在增添的部分,他會買百貨公司比較好的品牌,對應到的就是他比較希望品質好的衣服。他目前對衣物互動的主要期待是希望買到品質好、耐穿且舒適的衣物,且希望精簡自己衣物,讓衣櫃看起來井然有序,他對衣物要求貴在精不在數量的多寡。他目前的困擾是覺得整理衣櫃很累,不知道怎麼開始、哪些衣服要淘汰,也有一些還是很喜歡要淘汰的衣服,但沒辦法收納只好捨棄,希望自己的衣服找到好歸宿。他認為回收衣物這些循環行動,需要耗費時間、心力,所以不太會去做,雖然了解衣物循環對環境友善,但因為覺得不方便而低動力,但是在自己能力可及的範圍內且方便行事的前提之下,例如:去H&M,還是會去做衣物循環行動,並且會查詢完整資訊後再決定藉由什麼管道進行:「覺得參與衣物循環行動沒什麼阻礙,只是有沒有心而已!」
第一組同學的 Persona C 是34歲的職業婦女、新手媽媽,日常穿著是上班的時候比較正式,其餘的時刻像是到菜市場買菜的時候會比較休閒,衣櫃狀態偏滿、偏雜亂,只有小孩不在家的時候才有空整理,他目前是已婚,育有一子,小朋友年紀比較小,還未上小學,永續循環意識度是100%,相比之前的游品薇更高,因為他在個人的努力上,知道更多的管道與資訊,也有更多的行動,像他會直接去社福團體捐贈衣物,也會使用舊衣回收箱,比較特別的是他有參與媽媽交流社群,交流二手衣物。常用的資源是Uniqulo、Net等快時尚、菜市場衣服攤以及媽媽交流社群,他的期待是因為小孩長很快,所以希望獲得衣況好、衣況新又便宜的二手衣物給小孩穿,也想要有方便的方式整理衣櫃。目前的挫折是跟衣櫃整理比較有關,缺少衣物的整理時間,因為要顧小孩,用舊衣回收箱或捐贈社福團體需要特別找時間過去才行。他對於衣物循環行動的態度,是東西好好地丟掉也很可惜、不要浪費,但是要剛好地點比較近、交通便利、時間上有配合到才能夠參與。
Jade 回饋如果 Persona 只有從一個人而來,可以想一下在觀察的場景中,有沒有類似的現象可以補充。
第二組的 Persona D 是29歲的男性,職業是打工族,由於他沒有提到上班的穿著,因此整理的資料以日常穿著為主,他日常中以大地色系與單色系,實用導向的衣服為主,他的衣櫃狀態非常整齊,會依照季節整理,他的永續循環意識度偏低是30%,目前是單身。他的特質是被動的(這裡指的是在永續循環的意識上)、追求方便的、愛乾淨的(因此不想使用二手衣)。目前他對衣物循環與永續有一定意識,但對具體行動與細節並不清楚,也不會主動去尋找資源,就像他說:「永續循環本來就不是一個主流的性質,你不會走在街上就聽到隨口在講二手衣物或衣物循環的議題。」他的衣物來源是Uniqlo、NET、H&M的大廠牌,少數來自於菜市場,淘汰時則以垃圾車為主,如果沒辦法的話會丟到舊衣回收箱,就是用「丟掉」的概念。他的衣物互動主要目標是希望店家在製造或處理過程是乾淨、整潔的,然後他只有在有需求時購入衣物,且購入衣物以方便、實用為主。他面臨的挫折是他比較沒辦法網購,需要試穿或去實體店面選購,所以選擇較少,另外他對於衣物的循環了解甚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淘汰掉的衣服,且若衣服臨時需要淘汰,由於自己的剩餘衣服選擇少,又不會馬上去買衣服。最後是他對於衣物循環行動的態度是雖然衣服需求小,但希望買全新的,對於衣物循環行動沒什麼想法,且自己衣服少應該也不會對衣物循環行動造成什麼影響,覺得有人在做很好,但基於價格較高或有衛生疑慮,自己沒有特別想要參與的意願。
Jade 回饋說這個人的狀況可能是大眾,雖然這次的專案可能不會遇到這樣的人。另外,希望能更區分 Persona B 與 D 之間的差異,可以強調 Persona D 覺得自己沒有影響力的部分。第二組同學回饋覺得 Persona B 與 D 的資料來源有些重疊,寫起來很像,不知道是否整合起來更好,Jade 認為兩者的差異在於 Persona B 是有環境意識的, Persona D 則是我有沒有做都沒差,後者可能更能代表更沒有踏進永續時尚主題的大眾的狀況,如果有觀察的經驗可以補充到裡面。第三組的同學補充 Persona D 的重要特質是價格、 cp 值,購衣的前提是壞掉,如果沒有壞掉就不會去購買,這部分是可以納入修正的。Jade 補充可以用兩者意識層面的差異去討論。
第三組的第一個業者 Persona 是工作20年的舊衣回收場老闆,他的個性是創新,指的是他在創業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是用創新的方式解決,堅毅是指在投入舊衣回收產業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誠信是只要誠實的面對消費者,不要做半套。公司對永續循環的投入,第一個是與政府和研究單位研發分選機器,幫助回收流程更有效率,第二是將回收物的經濟價值最大化,讓資源可以最有效率的使用,就像他說:「以前是七成收回來的衣服可以的賣,現在只剩下三成可以,剩下七成就是往再生燃料走。」這就是所謂的經濟價值最大化。他覺得現在的期待是從設計端就開始思考衣服以後要怎麼回收,可以避免後面的浪費,以及讓回收的處理能夠最大化,這也是他在使用分選機器時所遇到的困難,另外,不用加工就能重新再使用的衣服是最好的,這也是他們在回收時可以更有效率的處理,面臨的挑戰是許多永續品牌都是做半套,使用樣品或庫存,而非是舊衣,另外,品質較好的衣服都會自己找通路去轉賣,回收的品質就下降,只能往再生能源去發展。常用的資源有政府合作計畫,像是環保署合作的排汗衫,與研究單位研發回收機器,也會跟社福團體拿貨源。
Jade 回饋可以幫他取個名字,另外,雖然只有一個人,但為了讓他不要變成個人檔案,因此一些個人資訊或合作單位的部分,可以用中性的詞彙帶過,不要揭露出來。
第三組的第二個業者 Persona 是35歲的成衣製造公司特助,主要負責公司在國內外的新創投資,由於在訪談中沒有提到他個人的想法,所以比較是組員自己推理出來的。他的特質是精打細算的、條理分明的、敏銳的,他的公司目前響應永續循環的作為,與衣物比較沒有關係,由於他們公司處於產業鏈的最後一環,所以汙染的貢獻是最少的,其他汙染最多的環節,主要發生在前面的紡紗、染色等,所以他們比較重視的是員工福利,公司CSR部門重視員工福利,提供語言教學、膳食補貼,另外,公司對於品牌的永續要求很重視,希望留在品牌的合作名單,也因為如此,他們只會做到品牌要求的,滿足合作品牌對環境、綠能、員工福利等各項標準,而不會額外做更多事。因此,他認為如果消費者意識促使品牌對永續作出貢獻,品牌會連帶影響對供應鏈的要求,那這些供應鏈的廠商才會因此做出回應。他認為公司以及產業對永續循環的挑戰是,首先若品牌沒有要求,供應商受限於成本壓力,很難有主動的動力去追求永續,此外,公司曾經向品牌提出永續方案,品牌方卻還是以價格、成本來 bargain ,要提出更有效益的方案再來討論,因此之後公司就不主動去提案,最後,當愈來愈多人使用二手衣物時,新衣物的需求可能會降低,導致訂單下降,成衣業會是最大的受害者。公司最多使用的資源是合作的品牌與工廠。
Jade 回饋 Persona 的職業可以更模糊一點。
Jade 希望各組之後針對今天收到的回饋進行修正,之後期中發表會的時候由於報告時間有限,所以要幫 Persona 畫重點,他們最重要需要被記得的東西是什麼。然後照片要放出處。這些 Persona 之後也會交給期中交流會負責的同學處理,希望這些同學可以拉出這些 Persona 的差異,像是心態上或是行動上的差異。
Insight
Jade 說設計思考是不斷收斂與發散的過程,我們從這堂課一開始的設計挑戰就是一個收斂,收斂在永續時尚的主題底下,聚焦在以使用者互動與參與為主的狀態,之後做了資料蒐集與分類整理,再到 tension 與 insight,我們已經快到最收斂的步驟。
Jade 會希望等一下交換小組進行 insight 的篩選,大家的困難是雖然三組有不同的聚焦主題,但可能有重疊的部分。Jade 提醒等一下分組的時候,要思考的點是,insight 的選擇是會影響到兩周後的期中分享會,要提出哪些問題與社群共創腦力激盪,因此評比的時候,要注意 tension 是否跟使用者有關,如果不是跟使用者有關,但是還是很重要,可能可以先記錄下來,之後交給長腳衣櫥或是紡綜所等相關單位。Jade 希望 hashtag 可以縮減到6到12個字數,因為這樣可以讓來的人快速掌握現有的資訊。此外,有時候 tension 寫得很清楚,但轉換成 insight 的時候變得不好懂,那我們就可能要保留 tension,就是 insight 要清楚好懂,而如果 insight 很好,但找不到4個以上 data 來支持的話,那可能就不適合做為這次專案的 insight。目前希望每組各選出3個 insight,是希望能有不同的角度。各組找兩位夥伴去加入另外兩組討論,讓每一組在討論的時候可以有來自不同組的不同意見加入討論。
Jade 提醒 insight 的部分不用點出他需要什麼,或是要怎麼改善問題,而是他遇到的困難為什麼會發生,這是為了讓我們之後期中分享會報告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說出他需要什麼,那聽眾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因此我們要說出他面臨到的困難,然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HMW
Jade 指出,HMW是幫我們把議題前面的資料,整理成一個問題點,然後從這個問題點,找到翻轉問題的可能性,HMW的位置就在整合分析不斷收斂的結束,發想開始的那個交界點。因此,HMW是接下來我們與社群共創時,為我們的設計挑戰找出合適的「介入(intervention)機會」,也就是一個適合的施力點。HMW重要的是,相信問題可以有辦法的,把問題(problem)轉化為正向表述的提問(question)。
Jade 要我們回想過去參與設計專案,最後產出的什麼東西,設計的產出可以是產品,也可能是空間的改造,是由很多產品與一個空間所組成,也可能是服務的流程或行動,也可能是系統就是把前面的東西結合在一起,現在很多體驗設計就會喜歡這種結合各種小設計的整合式體驗感受。對於社會設計來說,相對於前面那些看得到的東西,更著重的是:為那些在設計的過程中或是設計的產出中,不被聽見甚至被忽視的族群發聲,像是之前隱障生的案例,這個設計發現去找到醫療或社福資源第一步的落差感很大,這個沒有被看見的東西被發現,是社會設計希望看到的;另一方面,社會設計也希望透過設計流程提升社會正義,如何透過產出來提升或翻轉權力不平等的問題。
Jade 指出 insight 是希望找到背後的動機與真正的需要,而HMW則是要把 insight 轉呈正向表述,並進一步邀請解方,這裡的解方必須基於 data,而不是自己推論出來,而HMW與設計挑戰的差異,設計挑戰出現在專案最前端,HMW則是在結束整合進入發想的階段;設計挑戰較為廣泛,包含整個專案的資料與方向,HMW較具焦,作為發想具體解方使用,整理之後可以變成具體產出;一個專案只有1個設計挑戰,作為專案的框架,但是HMW可以用3到8個。
HMW的解方不一定要是一個具體的改善方法,而是開放的、彈性的目標,必要時可以加入「前提描述」,並嘗試發想不同面向的HMW,可以是直接翻轉的,也可以是調整某個部份而已,例如:「上班族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在室內,所以很想要一個離家近又能感覺“遠離塵囂”的公園。」這個 insight,可以轉換成「在綠地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在市中心打造讓上班族感到“遠離塵囂”的自然空間?」這樣直接翻轉的HMW,但也可以是:「在綠地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在市中心促成居民“遠離塵囂”、“接觸自然”的感受?」,像這個解方可能就沒有要處理空間問題,可能只是開瑜珈課就可以解決,因此,HMW的設定,會影響到後續解方的方向。Jade 希望一句 HMW 可以在35字內寫完,內容包括「我們如何 + 行動動詞 + 人物對象 + 行為 or 需求/目標滿足 + 其他條件限制」,Jade 也提供了行動動詞表來幫助我們發想HMW,如果想不出來,可以先掃描行動動詞,哪個比較好往下接。Jade 提醒我們,檢視HMW的方式,是接下來好不好發想解方,比如說可以五分鐘計時,去對HMW發想,看看解方是否能夠順利發想,或是發想到我們想要的方向上。
接著組內分成兩組,來練習發想HMW的問題。第一組的第一個 insight 是「接收衣物的使用者期待自己也能妥善利用二手衣物,但如果接收了又沒有妥善利用,又會覺得浪費、有罪惡感」,HMW是「讓接受衣物者,能選擇哪些才是他需要的衣物」,Jade 回饋可以加上前提與情境,因為之後聽到這個HMW的,不是我們班的,而是一般人;第二個 insight 是「衣物循環推動者,因為使用者對永續的了解程度不一,特別需要衣物教育之外,讓不了解永續的人可以接觸、參與到衣物循環方式」,HMW是「我們如何建立衣物循環模式,讓衣物使用者可以參與並被接納」,Jade 回饋可以加上我們在哪裡建立,或者是加上使用情境或場域,才不會這個問題出現在虛無飄渺的空間。
第二組的第一個 insight 是「熟悉自己穿衣風格的衣物消費者,因為消費當下缺少對自己衣物的數量與款式的認知而重複購買衣物」,由於剛剛討論覺得認知是無法辨識新衣服與舊衣服的差別,缺乏對衣物的認識,例如:重複購買,因此HMW是「我們如何讓使用者在購買新衣時,更好的練習舊衣的應用」,Jade 回饋新舊衣的點可能需要在琢磨,可能背後還有其他原因,例如:穿衣風格,或者是直接強調重複購買,避免新衣與舊衣一般人不好理解,insight 看完要回去看背後的 data,可以感覺一下,也許可以寫出兩個不同面向的HMW,看哪個比較大眾或是比較好發想解方;第二個 insight 由於不太清楚,因此先看 tension:「這群人來賣衣服的主因不是家裡沒地方放了,而是想淘汰不會穿的衣物,但是受訪者有購買二手衣的經驗,是在市集,是衝動消費看到整理很好價格便宜就買了」、「客人將不要的衣服丟入快時尚店家的舊衣回收箱,但是之後又到樓上購買新衣服,以及處理網購衣物退貨的事宜」,HMW是「我們如何促進市集與快時尚店內的購買者,回顧自己前往該地點買衣服的原因」,Jade 回饋可以放大想一下背後的原因,想了原因之後,有沒有期待使用者還要做出什麼改變,回頭改寫 insight 時,也許可以先選一個 tension,之後再透過場域撈回來。
第三組第一個 insight 是「對於欲參與衣物循環行動者,因為前往通路地點的交通和時間無法配合,而沒有參與」,HMW是「我們如何創造更快、交通方便參與衣物循環的方式」,Jade 回饋希望補足衣物循環的描述;第二個 insight 是「對於欲回收衣物者,因為目前二手衣回收管道資訊不透明,需要更清楚回收衣物的條件與後續處理方式」,HMW是「我們如何促進回收資訊的整合與透明化」,Jade 回饋希望可以改寫 insight,因為 insight 太過暗示HMW的方向;最後一個 insight 是「對於不敢購買二手衣物的消費者,因為他們重視衣物的產銷過程,所以需要了解二手衣從被上一個使用者淘汰到被銷售的程序中發生的事,才敢購買」,HMW則是「我們如何確保二手衣消費者對二手衣的安心感受」,Jade 回饋希望可以讓第二個與第三個 insight 的區別更明顯一點。
永續循環,從「衣」開始!-- 期中腦力激盪 Party
時間:5/3 (三) 13:45-15:45
地點:台大博雅大樓 406 室
現正開放報名中!!(額滿為止唷~)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