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設計走入社會:從設計思考到社會設計
- jicosocialdesign

- 9月1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113-2 社會設計專案實作 失智症照護經驗探索 >> 課程回顧+歷程報告書]
文|鍾嘉軒 社會四
圖|ChatGPT

走入社會設計的教室之前,有幸修過幾門設計思考的課程,因此起初看到課程大綱,專案推進五步驟的設計流程,心想這不就是設計思考嗎?
但實際進入課程後,才發現兩者仍存有很大的差異。
首先,是關乎我們為誰而設計。
在過去接觸設計思考的專案中,團隊強調以人為本、以使用者的中心的工作方法,產品的設計也會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調整。而在社會設計中,第一門課老師即強調我們是為社會而設計,背後代表著設計過程中,我們將以整體社會利益為出發點,設計也會帶有某種公共性。本學期的設計挑戰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我們如何結合在地社區力量與創新資源,打造永續的失智友善網絡,以提升失智症患者及其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設計團隊想要回應的是整個社區對於失智症照護的需求,我們想改善的是包括失智症患者、其家屬以及其他專業工作者的處境。而在這樣多樣關係人相互糾纏、彼此需求不一的議題中,原先設計思考、把使用者作為各個孤立節點的五步驟工作方法,可能有所侷限。
因此,社會設計在工作方法上也有所調整。
相比設計思考五階段的工作流程,這次的專案在議題盤點和探索階段中,加入「歷史回顧」與「層次分析」的環節。前者團隊們梳理了失智症及相關政策的近二十年的變遷,從全球、東亞、台灣、雙北四個不同的地理尺度,讓成員們更了解失智症議題的歷史發展脈絡。後者是從個人、人際、組織、地區、整體文化不同層次出發,分析失智症議題中的家屬與專業工作者,他們面臨的困境及難題。
這樣的分析在社會設計的工作階段尤為關鍵。正是因為我們所解決的,是一個根基於社會的問題。國際組織及政府可能早就已經有相對應的政策,因此我們在設計時必須留意,理解當今政策的不足,並讓我們的設計得已鑲嵌於既有的社會結構中。同時,家屬與工作者的需求,可能小至於個人心力耗損,大至於受困於中華孝道文化的親屬照顧責任。因此,如果能夠辨識出問題發生的層次,更有助於設計團隊創造更合適的解方。
最後,是設計團隊對於工作流程的權力反思。
設計思考之所以出現,是對於當時設計過程中,忽略使用者的意見所做出的反思。因此強調接觸使用者,找到他們真正的需求。而社會設計的工作過程中,我們不只相信以人為本,同時我們意識到身為設計團隊擁有改變設計走向的決策權;當設計完成後,也不是設計團隊一廂情願地要求合作對象使用,而是得讓他們認同設計的價值,並且真正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
所以,設計團隊盡可能將工作流程開放,讓大眾參與,在不同階段納入各方的聲音。包含專案開始前的議題小論壇,讓同學們大致理解現今失智症照護的主要難題;探索階段嘗試納入更多人的聲音,包含家屬、居家專業工作者(照服員、職治、物治、居服督導)以及機構工作者(負責人、社工);發想階段邀請大眾一起發想解方,為自己喜歡的設計投票;原型分享階段邀請合作對象,提供第一線最真實的回饋。
這樣的開放參與,能讓工作團隊迅速理解議題現況,與大眾一同決定設計方向,並且根據回饋快速迭代設計。讓我們確保設計真的能為社會所用。
當設計要走入社會,先要理解我們是為社會設計,接著找到最關鍵的問題,讓設計能鑲嵌入既有的社會,以及不只是我們,而是讓社會大眾一起參與設計流程,讓成果能為眾人帶來正向影響。也許這就是社會設計所帶來的價值吧!
-- -- --
更詳細應用社會設計探索失智症照護經驗之專案歷程與完整團隊成員心得,歡迎查看




留言